高林/文
《至暗时间的抵挡:辅佐丘吉尔并解救英国的年青人》是一本并不寻求长篇大论的书,主题也耳熟能详——“张伯伦的失利和丘吉尔的上台”。这个故事光电影都拍了不止一部,相关书本更是浩如烟海。但本书作者琳内·奥尔森不光成功地写出了新意,还推翻了这个问题上大大都人了解的那种认知,让先被丘吉尔的光辉所掩盖、后被前史的尘土所湮灭的人们逐渐浮出水面,他们傍边绝大大都人在电影《至暗时间》里都是由群众演员所扮演,在本书的翰墨中被逐渐复原出前史中的形象,毕竟是这些人的英勇打败了张伯伦,尽管前史只记住了温斯顿·丘吉尔。
一
前史之所以只记住了丘吉尔,是由于大部分人都把“张伯伦的垮台”和“绥靖方针的破产”相提并论。丘吉尔打败了张伯伦、终结了绥靖方针是一种最常见的观念。但事实上,“张伯伦的方针”并不等于“绥靖方针”,甚至“张伯伦的绥靖方针”也和人们观念中的“绥靖方针”有着很大间隔。张伯伦一向到1930年代中期,作为保存党的“王储”,才有时机把手伸出自己掌管的财务部,去积极地干与英国的交际方针。但到这个时分,“绥靖方针”现已从传统的“经过退让和安慰去防止战役”变成了“经过退让和安慰尽或许防止战役立刻迸发”,以便为英国重整军备争夺时间。为了完结这一方针,张伯伦有一个火烧眉毛的问题有必要处理:跟着德国在1938年吞并奥地利,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体现出了越来越急迫的疆域野心。英国尽管对这两个国家都没有军事责任,但英国的盟友法国对这两个国家却负有军事责任。假如德国侵略这两个国家,英国就或许由于法国对它们的军事责任被卷进一场国际大战。
张伯伦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尽或许地让法国和这两个国家摘钩,免除法国对它们的军事责任。在促进这些国家对德退让的根底上,把法国和它们之间的军事同盟变为一种包含德国在内的一同确保中欧和东欧现状的新秩序。这个方针的完结需求一个张伯伦所不具备的资源,那便是时间。英国并不了解纳粹德国和希特勒,要树立这种了解和信赖需求长时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但张伯伦没有这样的时间,希特勒也没有。1937年张伯伦才总算如愿以偿成为辅弼,1938年他就被希特勒对捷克的军事要挟带到了战役的边际。
此刻的张伯伦犯下了第一个丧命过错:在不了解希特勒毕竟是否乐意恪守协议的状况下,就跳过法国、甚至没带自己的交际大臣,单独飞往慕尼黑亲身掌管签订了《慕尼黑协议》。作为辅弼,他本来可以逃避交际问题,却自动把自己的声威压在只是树立于“希特勒先生不会食言”为根底的协议上。当1939年3月15日德国戎行违反协议占据布拉格时,张伯伦就遭到了政治生计里最沉痛的一次失利。希特勒撕毁协议的成果使张伯伦颜面扫地。为了拯救体面,他又犯下第二个丧命过错,在交际方针上180度大转弯,推翻自己一向所极力推广的“绥靖方针”。
绥靖方针的中心是防止英国被法国对捷克和波兰的军事责任卷进一场国际大战。《慕尼黑协议》的实质也是让捷克人自己对德国退让,满意德国的疆域要求,防止法国实行对捷克的军事责任。
可大转弯后的张伯伦自意向波兰提出,由英国担保波兰不受侵略,自动对波兰背上了和法国相同的军事责任。具有挖苦意味的是,1939年9月3日当张伯伦自动对德国宣战时,他反而要等候法国跟英国一同投身国际大战。从前想方设法防止英国被法国卷进战役,却为了自己的体面就推翻了之前一切尽力。
所以到1939年9月3日战役迸发,张伯伦所奉行的“争夺时间”的整套交际战略和方针都已失利,并且失利的义不容辞,但成果又怎样呢?张伯伦内阁只作了细小的调整,就摇身一变成了“战时内阁”。对他要挟最大的丘吉尔和艾登,前者当上水兵大臣后成了张伯伦内阁在议会里的辩解人;后者则满意于一个无关宏旨的“自治领大臣”,变得默不做声不再批判内阁了。张伯伦的失利尽管导致了一场战役,却让他的方位史无前例地稳固了。绥靖方针破产了,但张伯伦先生并没有下台。这个反差推翻了对这段前史的遍及认知,一同也提醒出本书最引人入胜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让战略上失利、方针上破产的辅弼辞去职务如此之难?依照19世纪的游戏规则,像张伯伦这样的辅弼或许大臣或许现已下台好几次了。但即便到1940年5月那场毕竟决议张伯伦命运的“信赖投票”里,他获得的支撑仍然在国会占大都,也便是说假如张伯伦决议无视下议院对自己的敌视,持续坐在他的辅弼宝座上,其实是做得到的。
二
“对立张伯伦的斗争”是由下议院的“后座议员”舍生忘死建议的,而他们的“英豪”丘吉尔却站在张伯伦身边,站在他们“对面”的阵营里怒气冲冲、满腹狐疑。用愤恨、警觉的目光,充溢歹意地盯着每一个下定决心要把他送进唐宁街十号的“叛变者”们。他们相对于辅弼、大臣、前大臣这些坐在议会夺目座位上的“前座议员”而言是小角色,但毕竟也是议员。当作者从他们的视点去叙说这段前史时,客观上也就供给了一个罕见的视角去调查20世纪30年代英国议会政治的状况,可谓供给了反常丰厚的头绪去补偿专门的政治史和政党史的缺乏。
首要,到1930年代,英国议会政治的发展水平其实远比人们幻想的要低。一个风趣的事实是,美国议会的参众两院为每位议员都供给了工作场所。除了议会争辩阶段,议员们在华盛顿的适当一部分时间是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度过的,但英国议会从没想过要为议员们供给这样的服务。对英国的议员们来说,除了下院议事厅,最重要的场所不是工作室而是下院吸烟室,由于它有整个伦敦最好的酒吧(没有之一)。尽管前史上经过过屡次约束烈酒出售的法则和法案,但下院吸烟室历来不受此类法则的约束。议员们不鄙人院议事厅的时间大部分都集合在此:喝酒,其次是谈生意、套友谊、传八卦。
这是那个陈旧的乡绅年代的下议院留下的最大遗产。在那个贵族集合在上院、他们的儿子、亲属、街坊和朋友们集合鄙人议院为他们的利益辩解和投票的年代里,这些集合到伦敦的“绅士们”除了保卫他们和贵族的一同利益之外,剩余最重要的便是谈生意和套友谊,要顺畅的完结这些使命,酒精类饮料天然必不行少。并且这个乡绅的年代,间隔本书所叙说的年代其实只要短短的几十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仍是一个只要少量人有权投票的国家,对这些选民来说,最要害的是能不能保卫自己的利益,在这个根底上进一步挑选,就要考虑各种裙带联系、友谊,或许这个人是否有优异的谈锋,投票给他、他能否鄙人议院里为自己的建议争夺到更多的认同感。因而下议院实际上是英国的利益集团代言人的舞台。传统的托利党和辉格党是依托这样的代言人来获取选票的。议员的影响力、声威、联系布景是用来为党派争夺必要选票的根底。
所以无论是托利党仍是辉格党都是少量政治精英的党。真实迫使它们行动起来跟上前史脚步的是19世纪以来每次推举权的扩展。英国的选民从19世纪初的一百万暴涨到1928年的三千万。再没有哪一个议员可以凭仗个人声威、家世或许裙带联系就能确保自己在推举中胜出。除了极少量政治明星(比方温斯顿·丘吉尔)也没有哪个议员可以凭仗个人魅力而不是党派的“当地推举协会”确保自己中选。
所以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政党和议员之间的联系产生了反转。在19世纪议员是党派争夺的目标。尽管有“党鞭”,但议员在议会里的争辩和投票还有着十分大的自在,由于认同对方的建议而跑到“对面”就座、或为“对面”投票的状况层出不穷。但到了20世纪,议员的中选越来越依托政党的支撑。选民也越来越倾向于投票给“保存党”“工党”或许“自在党”,而不是投票给某一个详细的议员。所以保存党的政治机器变得越来越强,议员的自在却变得越来越小。这一点在本书中体现的可谓酣畅淋漓。“可怕的党鞭”马杰森对待议员的高傲情绪,一旦有议员不听话立刻呈现“当地协会”的质询和传唤。英国的议会政治从少量精英的分聚聚散,变成了环绕着全民普选的现代政党政治。
但这一个要素还缺乏以解说张伯伦的强壮,张伯伦的确把握着保存党强壮的政治机器,但并缺乏以让其立于不败之地。张伯伦之所以到最终一刻还足以在一切的敌人面前获得大都支撑,是由于他在其时的保存党内简直具有无可代替的方位。
在19世纪末有两个闻名的政治家都极力想让自己所属的政党跟上年代的脚步。他们是伦道夫·丘吉尔勋爵和约瑟夫·张伯伦先生。前者是温斯顿·丘吉尔的父亲,后者是内维尔·张伯伦的父亲。保存党的伦道夫·丘吉尔受制于自己的贵族气度而没能获得什么真实的成果,但约瑟夫·张伯伦则不同,他是一个伯明翰铁钉厂的厂主,一方面出产所谓的“工业革命的血液”——工业所需求的最基本的钉子和螺丝钉。另一方面他的企业又是英国制造业阑珊的典型,钉子和螺丝钉的技能门槛最低、受外国同类产品冲击的程度最高。一同又是重人工本钱的企业,假如政府不在福利方面加大投入,张伯伦的公司就有必要独立承当职工的福利本钱。假如可以找到一条既由政府承当社会福利,又不添加制造业企业税收的路途,就能添加张伯伦这样的工厂主的收入。
所以约瑟夫·张伯伦提出了两条19世纪末以来倍受冲击的制造业企业主们的一同呼声——“关税和福利”。他不只找到了最契合自己利益的建议,还用一种企业主的运营和勤勉安排起了支撑自己的一派实力,即“一致党”。一致党开端是自在党里对立《爱尔兰自治法》的“一致派”,张伯伦带领“自在党一致派”脱离自在党,毕竟参加保存党,保存党的姓名也因这一联合而变成了“保存一致党”。所以实际上20世纪初的保存党是传统的保存党和张伯伦的一致党合二为一的产品。
当这个二合一的党接受了张伯伦的“关税”建议而投入1906年的推举时。尽管保存党全体遭到了惨败,但在可以中选的一百五十多个议员傍边,支撑张伯伦的“关税派”议员却多达一百二十多人。剩余的“有条件支撑关税”和“支撑肯定的自在贸易”的议员总共只要三十多人。因而从1906年开端,支撑张伯伦的一派就成了保存党内最大的政治势力。尽管约瑟夫·张伯伦自己由于中风退出了政治舞台,但关税加福利的建议却一向是保存党内的干流建议。20世纪接连两代保存党魁领和辅弼博纳·劳和鲍德温都是关税运动的支撑者。而内维尔·张伯伦作为约瑟夫·张伯伦的儿子更是在“关税和福利”的路途上事必躬亲,1924年在鲍德温的内阁里担任统管社会确保和福利方针的“卫生大臣”,1931年开端又成为“国民内阁”的财务大臣,使用大惨淡导致的财务溃散,总算成功地推进了二十五年来不断被选民否决的“帝国关税方针”。
张伯伦从姓氏和家世上说代表着约瑟夫·张伯伦以来的“一致党”的传统。在政治上又代表着这些人最大的政治抱负。作为卫生大臣他在福利范畴获得了成功,作为财务大臣他又完结了父亲和兄长的抱负,树立了英帝国全体的保护关税。当他总算入主唐宁街十号时,对许多保存党议员和支撑者来说,这就意味着约瑟夫·张伯伦以来二十多年绵长斗争的成功。张伯伦在这些人中心获得的与其说是“支撑”不如说是“崇拜”。这样的张伯伦当然是不行打败的。
三
那一个不行撼动的张伯伦为什么毕竟仍是垮台了呢?这和扳倒张伯伦这件事里年代所产生的演化休戚相关。
如前所述,保存党到20世纪初实际上是保存党和“自在党一致派”二合一的“保存一致党”。依托“关税加福利”的建议,一致党的呼声敏捷在保存党内成为干流派。但事实上传统的贵族的保存党也仍然保持着他们的影响。这些人的代表便是索尔斯伯里勋爵和德比勋爵。1922年,内维尔·张伯伦的哥哥奥斯丁·张伯伦和日后的弟弟相同坐在保存党魁领的方位上,正是索尔斯伯里勋爵宣布的“叛变”式的揭露信,掀起了保存党议员们的“叛变热潮”,毕竟以一场“信赖投票”推翻了奥斯丁。这简直可以看做是内维尔·张伯伦命运的预演。但在本书中,索尔斯伯里勋爵却是别的一副小心翼翼的形象。这位十八年前冲锋在前、打翻了一个张伯伦的“贵族老爷”,在面临另一个张伯伦的时分,却显得有点无能为力,简直到最终时间才勉为其难地参加了“反绥靖”运动。
跟“塞西尔宗族”(索尔斯伯里侯爵姓塞西尔)的小心翼翼比较构成对照的是卡文迪什宗族的急进情绪,本书中两个贯穿一向的人物,哈罗德·麦克米伦和罗伯特·布斯比都是卡文迪什宗族的女婿。卡文迪什宗族的头衔是德文郡公爵,德文郡公爵是传统的“辉格党贵族”。这个宗族是怎样转换阵营成了保存党人的呢?当然便是跟约瑟夫·张伯伦一同从自在党变成“自在党一致派”,又变成“保存一致党”了。可见1938年不光议员对政党的政治影响鄙人降,跟着男女平权的推举在1928年的完结,连传统的贵族保存党也失去了像1922年那样自动掀起一场对立“外来户张伯伦”的政治运动所需求的影响力。他们只能慎重张望环绕张伯伦交际方针在保存党干流派里所迸发出来的内讧。
这也就解说了为什么丘吉尔在1940年5月面临这些显着要把他推上台的对立派时情绪如此古怪。由于从丘吉尔的视点看,这些人简直都是张伯伦的人。从跟这些叛变分子的联系上说,丘吉尔甚至还远不如安东尼·艾登。艾登从前是这些人公认的首领,在他们对艾登失望之前,这些人中心简直没有谁真实信赖过丘吉尔。
丘吉尔自己从前恶作剧说“转换党派这种事,任何人都难免会干上一次,但假如你要干两次,那就真的需求点真本事了。”丘吉尔自己刚好便是干了两次的那种人,他从保存党跳到自在党,又从自在党跳回保存党。在19世纪的政治游戏规则里这不算什么,但在20世纪党派压倒议员的大布景下,在议员都越来越被要求遵从党鞭的要求去投票的年代,这种重复横跳的阅历对丘吉尔的政治出路来说肯定不是什么加分项。
所以当丘吉尔看到一群本来火热的支撑张伯伦的年青议员,现在忽然转而支撑自己,他们用来进犯张伯伦的却是他所担任的水兵所遭到的失利,那种对立、置疑的感触就不言自明了。丘吉尔之所以坚决的支撑张伯伦,对支撑自己的叛变者冷言冷语,在张伯伦失利已成定局时还鼓动他持续坚持以证明自己的“忠心”的行为,都可以从这个视点解说。
那么假如用派系的视点去复盘推翻张伯伦的全过程也就十分风趣了。张伯伦在财务和福利上获得的成果让他成为名副其实、无可代替的保存党党魁。他便越来越多地以一种“美国总统”而不是“英国辅弼”的情绪去把握更多的权利,越来越频频、直接地干与其他大臣的业务,他也就开端不行防止的犯过错。为了给他的财务方针让路,他要求英国交际方针致力于防止战役,在纳粹最衰弱的时间没有坚决的去对立纳粹,坐视纳粹德国的兴起。当纳粹真的兴起之后,为了重整军备赶上德国的脚步,他又需求进一步争夺时间。这些互为因果的过错,酿成了“绥靖方针”,他对对立定见的限制毕竟导致了本来忠诚于他的干流保存党人的内讧。但这次内讧,却没能争夺到自在党和工党的支撑。由于在对方眼中,这些张伯伦的叛变者毕竟仍是忠于党鞭的,他们即便愤恨到极点,也顶多会给张伯伦投弃权票——这样的对立是没有支撑的价值的。
这时不有目共睹的索尔斯伯里勋爵的效果就变得十分风趣了,他背面是一向跟张伯伦宗族对着干的贵族保存党。他出头安排一个跨党派的监督“绥靖方针”的委员会时,就真实掀起了一场针对张伯伦的对立运动。由于对自在党和工党的议员来说,索尔斯伯里才是真的或许揭露对立张伯伦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索尔斯伯里勋爵和他的委员会的参加可谓是给张伯伦内阁敲上了最终一根钉子。他的参加,让对立党总算意识到保存党内的确产生了割裂,那些忿忿不平的年青议员们并不是在宣泄自己的怨气。有索尔斯伯里这样的人支持,他们或许就不会满意于弃权票。一旦时机成熟,这些人或许的确会扔掉自己的党魁,站到“对面去”。这才给最终的“信赖投票”打开了路途。
四
种种扑朔迷离的要素一同决议了张伯伦、丘吉尔、艾登、英国、甚至整个国际的命运。假如下议院里19世纪的颜色可以更稠密一些,那么张伯伦很或许早就下台了,会有更强硬的辅弼以一种更有用的手法去阻挠希特勒,国际的命运就或许被改写。
假如安东尼·艾登可以以一种更英勇、更担任任的情绪站出来批判张伯伦,在他的带动下干流保存党人很或许在1938年就扔掉了张伯伦,丘吉尔就没有时机在党魁和辅弼的宝座上坐到1954年。在“战前议会政治”这出大戏里,有太多的人还有太多的利益、愿望和抱负,互相磕碰、互相羁绊,充溢了种种难以幻想的不确定性,但结局现已尽人皆知。
在关乎英国和国际命运的年代中,张伯伦犯了过错,那些足以对抗他的人们挑选张望,书里这群义无反顾的小角色却站出来应战不行撼动的辅弼。他们成功了,但成功来的却太晚了。全书的结束,晚年的麦克米伦和布斯比坐在一同各自喃喃地说“都过去了。”在他们年青的年月,他们做了自己所能做的,那个时分他们还有力气、有斗志,为之斗争的仍是一个帝国。当尘土落定,两个白叟所面临的却只要现已铸成的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