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柏锋
来历:《全媒体探究》2025年3月号
沈柏锋,现任我国青年网青蜂侠作业室副主编。入职至今著作全网累计播映量超87亿,登上热搜榜单近200次。屡次荣获全国政法优异新闻著作、北京新闻奖等奖项,2023年稿件当选由中宣部和教育部安排编写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导经典事例剖析》(第三辑),2024年获第十一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竞赛优胜选手。
许多人说Z代代是短视频浪潮的“原住民”,生来便懂得怎么用镜头对话。但作为理工科身世的新闻人,我深知:流量激流终会退去,唯有构建可继续的传达系统,才干让价值沉积。
2025年是青蜂侠作业室建立的第九个年头。“青蜂侠”这个凝集粉丝超6000万、总播映量破1200亿的短视频新闻品牌,如安在海量信息中挑选、发现有价值、有深度的新闻?怎么制造出年轻人乐意看、常相伴的新闻产品?如安在报导方式和内容上完结更多立异?
作为一名“青蜂侠”,我以为赢得Z代代的要害不在于追逐流量浮沫,而是要在信息爆破的“混沌”中找到与青年共振的“公式”。
用青年所想寻觅新闻选题
2019年正值传达生态重构的“5G元年”,怀着忐忑与等待的心境,我加入了我国青年网,并成为“青蜂侠”的一员。作为共青团中心主办的中心要点新闻网站,“服务青年生长,推动社会进步”是我国青年网一向不变的作业主旨。
我入职时,“青蜂侠”已是日均播映3000万次的短视频栏目,被视为业界标杆,但团队仍在进行各种测验,不断探究前行。我国青年网副总修改王海有句话:“‘苦劳不是劳’。再苦再累、再精雕细琢,若无法触达受众,不只无功,反而有过。”这句话点醒了我——假如传达作用是一条抛物线,它的极点坐标就由两个要害变量决议:响应速度和核实精度。
在我眼中,“青蜂侠”正是在用解数学题的逻辑拆解新闻制造,优化出产流程。关于严重突发事情,咱们要求“三秒钟起反响、三分钟出策划、三十分钟出产品”。在策划环节就有必要考虑采访打破,在发问环节就初步构思著作逻辑,在收拾材料环节就已经在揣摩编排方法,省去了前后环节的对接时刻,降低了交流过程中的信息损耗。一起,这种思想也体现在日常出产中,“青蜂侠”坚持“不争分,只夺秒”的时效性准则,一起设置“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核实机制,根绝实际过失,防止信息过载。
而关于深度查询类选题,咱们一向聚集青年集体,重视他们的重视、焦虑和困难,用现试验证假定,让内容实在靠近年轻人的日子。例如,通过剖析“青蜂侠-青年看护渠道”后台超越1000条网友投诉留言,确认“手游诱导充值”“饭圈集资乱象”“直播渠道涉黄涉赌”等损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现象,进行深入查询、揭穿曝光,揭穿网络乱象、推动问题解决,终究推动多家渠道进行整改、完善青少年保护机制。这实质上是一次“互联网青年痛点问题的数据建模”。
2024年10月,后台一名网友私信称爸爸妈妈正在遭受欺诈,咱们跟进这一头绪,推出稿件《出资两千分红百万?欺诈团伙假造政府发布会骗得老年人信赖》,揭穿了欺诈团伙的手法。当月底,公安部发布50个民族资产冻结类欺诈项目名称,我国青年网“青年满意度”系列报导曝光的“圆梦”系列就在其间。通过饱满化的出产形式,“青蜂侠”在热门事情中一向不缺位,保证信息传达的全面和及时。
用青年所看稀释选题“浓度”
高中化学试验中的滴定法,用指示剂变色那一瞬间来判别反响完结,这启发了我对稿件的要求:传达功率 = (信息量 × 情感强度)÷ 认知本钱。咱们用青年语态稀释严厉选题的“浓度”,根绝过于专业化的表达,让咱们看得懂、能共情,但绝不让价值底色发生“突变”。
2020年中心网信办“明亮清明”专项举动期间,我初步追踪查询直播渠道涉赌乱象。这是一个我此前从未了解的范畴,也是我记者生计中榜首篇实在意义上的查询报导。报导该以何种视点切入?怎么让青年网友认识到“新式互联网盲盒赌博”与“送粉丝福利”的实质不同?怎么让咱们认识到这种赌博的危害性?怎么防止用过于不流畅专业的言语解说赌博流程?我将自己代入青年观众的视角,逆向查询了这个直播间半年多的直播录像,逐个剖析材料。
“一张办卡,一个五万”“五万带回家,贡献你爸妈”……主播“狂呼乱叫”的魔性切片被我放在了榜首期视频的最初,招引了年轻人的眼球,也成为这一系列报导让人形象最深的回忆点。“90后参加赌局输光百万购房款”“直播间前运营人员叙述赌局暗语”……尤其是受害者说出的那句“我等于亲手把我的家给毁了”,更是成为引发青年集体共情的弹幕集中区。尔后跟进的“最大赌场当选年度‘十佳’ 红毯介绍句句打脸”则转为诙谐挖苦的风格,直接曝光直播渠道涉赌乱象。832天的持久战,15篇报导串联起了一个荒谬又实在的“张狂直播间”系列报导。
该系列报导当选全国政法优异新闻著作,取得媒体的广泛转载。直播间的主播和运营人员被警方拘捕,法院判处其开设赌场罪,刑期三到六年不等,成为公安部督导处理的全国首例直播渠道涉赌案子。咱们的报导发布后,中心网信办相关“明亮清明”专项举动告诉中新增了一段话:“严厉标准部分直播渠道开设抽奖、竞猜、返利、夺宝等活动,坚决冲击变相施行博彩诱导用户参加赌博行为。”
报导过程中,有“网络水军”嘲讽“小小蜜蜂,可笑可笑”,而涉赌主播被判刑那天,“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你配得上这个侠字”“青蜂侠能处,有事他真上”成为各条稿件谈论区的热语。这场持久战证明,青年报导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赛博年代的双向奔赴——当咱们的镜头对准同龄人的伤口,谈论区刷屏的“保护”“不愧是你”弹幕便是媒体发声最滚烫的回响。
这种“精准配比”贯穿咱们的日常内容出产:在新闻传达中,共情便是最高效的“情感催化剂”。咱们通过画面、案牍、布景音乐的精准组合,让严厉议题发生“温文反响”。2023年榜首届学青会期间,我和搭档前往广西柳州采访平地屯的足球少年。当小队员含泪说出“谢谢教练照料我这个留守儿童,您辛苦了”时,我决议抛弃预设的“热血逆袭”脚本,转而捕捉训练场的笑脸与拥抱——调整反响条件,让实在情感天然“分出”。实在自有千钧之力,编排仅仅放大器而非代替品。这条无炫技编排的视频《村里一块拼接的足球场 “拼”起孩子们的足球“梦之队”》,呈现了村里娃和教练没有血缘胜似母女的温情实质,天然发生了全网近百万的播映量,被选入由中宣部和教育部安排编写的要点配套事例教材《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导经典事例剖析》(第三辑)。
在化学试验室,咱们考究操控变量;在新闻战场,我学会了操控“心情变量”。短视频年代的流量当然重要,但实在能感动青年、发生社会价值的,一定是那些兼具深度与温度的著作——通过共情化表达,尽力与青年志同道合,防止灌注和标语式的宣扬。
当2024年全网漫山遍野追逐《黑神话:悟空》热梗时,我留心到了一则营销号视频——《灵吉菩萨为什么没有头,由于佛首在大英博物馆》。通过核实,我很快确认了灵吉菩萨是《西游记》原创人物,网传的图片天然并非灵吉菩萨的佛首,但这让我回想起了聚集“国宝回家”严厉论题的2023年爆款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实际中没有断首的灵吉菩萨,却有很多国宝被逼流落海外。离家万里,流浪海外,没有一件文物不想回家。我决议以这条“流言”为切入点,通过两天一夜的材料搜集,以游戏CG为初步,盘点海外佛首的出处和现在所在地,并结合海外网友的谈论推出了双语视频《流离在外的佛首,何时才干回家?》,在海内外交际渠道账号一起发布。
当游戏内容与实际中文物巴望回家的意象逐渐重合时,没有说教、没有硬灌,稿件在一个个外围节点引发新一波“文物看护者”热潮。玩家们初步自发留心游戏中台词细节的各种隐喻,谈论热度节节攀升,论题#黑神话悟空 榜首流的文宣#登上多个渠道热搜。在大英博物馆的X账号下,也有许多外国网友诘问文物出处。文物穿越千山万壑宣布的呼喊,引发了对游戏的又一个谈论顶峰,具有重要的社会效应与实际意义。
用青年所说解构构思表达
作为参加作业多年的青年记者,我经常忧虑:自己的思路会不会呈现了误差?我做的选题真的是青年人爱看的吗?我的立异会不会是一种自我感动?这也成为我绝大多数时分焦虑到睡不着的原因。依据熵增原理,封闭系统必定走向无序。我需求的是让自己的大脑一向保持负熵流输入,这样才干保证报导的“接地气”。
走运的是,“青蜂侠”与黑龙江、四川、山西等地高校共建的青蜂侠短视频实训基地,把新闻触角延伸到了青年日子的毛细血管,让我深入体会到“传帮带”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赋能——从学校的芳华故事到外出探店的扫街Vlog,青年自己出产的内容通过专业把关后,往往能引发同龄人更激烈的共识。
我在四川基地轮岗时辅导制造的两期构思短视频《欺诈快递寄到了青蜂侠?》正是这个时期的产品。
其时正值电影《背注一掷》上映后不久,全民反诈认识极强,欺诈团伙的线上生存空间大大减缩,所以呈现了“蟹卡”类线下欺诈。偶然的是,有一封夹杂着“政府红头文件”的快递寄到了咱们办公室。面临这样“送上门”的选题,我要求实习同学们亲自参加脚本编撰而且出镜录制。方式上脱节传统短视频新闻的“画面+旁白”表达,采纳其时热度正盛的“直播带货”作为构思表达,“游戏化叙事”向网友“推销”这款欺诈产品,以挖苦方法提示了欺诈手法线上转线下的危害性,与“反诈民警小霜”的连线则让“直播PK”即视感增强,两期视频在B站、抖音渠道深受青年喜爱,投票和弹幕互动也明显提升了网友的参加感和互动性。此前我还带着实习生伪装成求职者潜伏在某出国论坛,用几条“手头困难”的帖子引来多位蛇头“上钩”私信,揭穿年轻人被拐骗偷渡至缅北的途径。这组报导发布后警方敏捷跟进。网友谈论:“这帮骗子一向想钓人去缅北,这次被媒体给钓了。”“青蜂侠‘坏’得让人喜爱。”通过共情化的表达,“青蜂侠”不只传递了信息,更引发了青年受众的情感共识和社会的重视。
假如说反诈报导展示了青年对公共议题的敏锐解构,那么哈尔滨采冰节的实践则印证了青年集体对文明母体的创造性回归。实训基地的轮岗机制像一组精细的齿轮,将不同维度的青年叙事咬组成有机全体:大学生的独有视角既能用戏谑解构欺诈话术的荒谬性,也能以沉溺式体会唤醒传统文明的重生。这种视角转化的背面,正是实训基地赋予“青蜂侠”特征产出的中心才能——用青年的视听系统赋予新闻产品共同的表达。
在2024年末的哈尔滨采冰节报导实践中,我初次测验让黑龙江大学的实习生以“大学生体会官”身份拍照Vlog。她以为“采冰节不只有风俗传承,更是年轻人的冰雪狂欢”,决议带着青年集体的猎奇,用榜首视角拍照现场的互动:布景音是了解又生疏的《采冰号子》,镜头里既有零下30摄氏度的冰封江面采冰场景,也有岸上热烈庆祝的人群在跳舞歌唱。这种“严厉场景+青年符号”的叙事配方,让视频上线2小时冲到了同城榜榜首位,网友在弹幕中刷屏“这才是东北文艺复兴”。当画面切到一位小朋友不自觉唱起“同梦同心在这里飞雪舞千重”的第九届亚冬会会歌时,弹幕被哈尔滨网友的“冰雪同梦,亚洲同心”标语填满。这种同龄人视角的叙事让传统文明报导褪去“高冷”外壳,展示出青年集体特有的解构与再造才能。
在双向奔赴中与芳华共振
与芳华共振的诀窍,归根到底是“把青年的声响装进新闻出产的芯片”。实在的双向奔赴不是靠自我感动式的支付,而是要让青年成为内容生态的共建者,想青年所想,看青年所看,说青年所说。青年选题要从数据里“长”出来,“青蜂侠-青年看护渠道”上年轻人用实在遭受“投喂”给咱们的头绪,便是咱们的选题指南针。时效性和实在性有必要“双螺旋”推动,策划时构思编排逻辑,编排时杰出传达爆点,把传统采编的串联工序变成并联工程。要给年轻人留出表达座位,自动撤除专业壁垒,把镜头交给00后,实训基地学生打破惯例思路往往能打造出构思爆款。
2024年头我跟进一篇起底“霸凌式”教育专家体罚学生的稿件时,初稿用了很多专业术语,实习生直言“像在看求职简历”。后来,将教育专家体罚学生的片段混剪成“前方高能”,用口语化的批驳代替信息罗列,才实在引发弹幕刷屏。
所谓“青年语态”,不是简略仿照网络热梗,而是要把自己变成服务者而非教训者。我现在对实训基地的实习生团队有个不成文规定:稿件有必要通过三名同学的“共情审阅”,保证每个片段都能被感知消化,每条定论都经得起Z代代的“弹幕质检”。
多年的新闻作业经历让我深信,“青蜂侠”与青年的双向奔赴实质上是一场相互校准认知坐标的持久战。当我在朋友圈看到村庄足球教练直言自己看报导落泪时,在权益保护视频谈论区看到“青蜂侠能处”刷屏时,在立异选题下看到网友“get到梗”时,这些瞬间都在提示我:与其说咱们在记载年代,不如说是年代中的青年用他们的眼睛、耳朵和心跳,带着咱们找到了传达的“心跳频率”。
未来路上,或许技术手法会迭代,渠道规则会变迁,但只需守住“把青年痛点转化为社会打破点”的初心,这场共振就永久不会失频。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究》2025年3月号,作者为沈柏锋,原标题为《不逐流量浮沫,在双向奔赴中与芳华共振》。